www.138139.cn

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

协同软件与LAVA又一次将王志东推向技术创业的洪流中


我过去作的比如中文之星和RICHWIN,很难说是TO C 还是TO
B。至少中文之星我们收的钱都是从企业来的。纯粹从个人收到的钱是很少的比例。所以中文之星和RICHWIN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和企业的关系。然后从新浪的时候才转到了TO
B。在01年我注意了几点,首先是纯粹的网络和纯粹的软件,发展空间都非常有限。所以最终的走势一定是软件和网络的结合,后来又结合了通讯。而且软件网络结合应该说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。也因为这样的想法所以当时好多人看不懂,四通利方是做软件的后来为什么去做网络。做点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想法,软件网络通信结合,会是未来最有前途的领域。另外就是这三者的结合点上,我首先看到的是人在工作的时候用电脑要比生活的时候长。所以像新浪这样的公司在日常管理的时候一直需要有个管理平台。当时我一星期在北京、一星期在硅谷、一星期在香港,还有许多地方。像我这样移动性极强,公司分布又极广,我能不能利用互联网,把我整个工作结合起来。按照这样两个想法,一个是从技术和产业走势看,一个从自己的需求,引申除周围很多的需求,所以决定当时做协同软件。
  其实协同软件的名字也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。我们决定自己先做,到01年的时候准备出了我们才到处找名字,到发布前一个月,正好点击科技筹备周年的时候,我们才把协同软件这个名字给定下来。最早我们给这个产品的定位,是SMB,中小企业,我们就决定一定要面向个人。就是面向中小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个体。满足这些企业里个体的想法。比如说要简单的维护,极低的成本,极强的移动性,很好的弹性。这些需求提完后我们发现,不仅仅中小企业需要,个人用户、政府企业、教育领域都需要。所以协同软件的定位就把原来的规模打破。其实协同软件的范围也很广,有很多东西可以做。那么我们肯定要选择自己的定位。我们一开始就特别注重利用互联网,也一定要和通讯相结合,第三一定要侧重于个体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构架,叫商用对等网络。当时还给科委报了一个课题,名字就叫商用对等网络的应用,把对等网络技术如何用于企业环境。结果造成我们虽然是TO
B,但是我们针对的更多的是企业中的个人。第二在这个构架中我们研究了大量客户端技术、通讯技术、对等网技术,后来推出了移动办公、虚拟办公室、虚拟团队。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在03年推出了这个产品。这几年的观察之后,我有一个观点,就是任何一个领域,初始阶段的厂家不得不去做得大而全。一上来整个产业链都要自己扛起来。比如瀛海威,当时他客户端软件一直到后台内容都要做。再比如新浪当时在98年建立门户模式的时候,不得不搞大而全,否则推不起来。所以03年我们做协同软件的时候,在协同平台之上还做了许多方案。但是后来市场成熟的时候,我认为产业链应该成为主导,这时候每个企业都应该去做减法,要收缩自己的战线,要去找自己的明确的定位,然后在这个定位上做好,以它为基础建立产业链。
  根据这样的思路,我们在04年底到05年初逐步调整,去解决我们自己的定位。当时的定位形象地讲,把一个企业的定位称作一个山头,就像金字塔,一样,从高端到低端。最高端,客户量很少,但是每一笔都很大。高端的实施过程谈判过程都很多,产品的通用性就很弱。从高端往低端走,它的产品通用性就越强,用户量就越大。最典型的企业中的低端产品,比如微软的WINDOWS和OFFICE,从中小企业到世界500强都在用它,用户量很大。而且做一次升级,几千万的COPY就会卖出去。所以往下走,越往下量就越大。从当时我个人的爱好,和整个公司所掌握的资源的情况,我很快作出决定,要往低端走。所以把协同应用高端的部分逐渐放弃,转给合作伙伴,我们往下去做相对通用的协同平台。那形象的说,我从山顶往下走,走到山腰的时候,发现是一个山谷,对面还有一个山头,就是个人市场。我们发现,平台化到了一定的程度,个人和企业就是相通的。就拿WINDOWS来说,虽然它有几个版本,但其实基本上都一样,只是人为做了一些调整,以方便从价格等角度/区分开来。所以从我们的角度,在往下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,原来我们掌握的所有的技术,所有的理念,都已经和企业或者个人不那么相关。我们再进一步去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们有发现,我们原来协同应用的这个理念,和我们现在大家关注的流行的一个话题,就是WEB2.0是相通的。其实WEB2.0和我01年提出的第三代互联网的概念是相通的。所以这时候我们看到其实我们原来做企业协同,到了山腰再转化过去,事实上是存在个人协同的概念。个人协同和企业协同的对应的词起了变化。企业里面成为虚拟团队,个人使用的时候就叫做圈子。企业的虚拟办公室,个人应用里面就叫群。
  这样一种对应,其实对我们来说,很微妙,就是出现了个人协同这个概念。当我们进一步去分析我们的产品技术时,我们又发现,在我们做企业协同软件的时候,当时有行业的人对我说,我做的这个东西四不像,好像我没摸透企业的规律。他说企业的规律就是要定制的,要封闭的。我在做协同软件的时候就强调,一定要应用互联网,一定要面向个人,一定互联互通。所以要引入服务的模式、运营的模式。所以我们原来做的GKSTAR的时候,软件可以随便拷,但是要激活的时候,就一定要联网到我们的服务器去获得。然后应用自己的账号,去组建各种团体。这个概念跟一般的即时通讯软件是一致的。然后通过这个账号,可以去组建团队,可以去联络,可以去组建各种应用,这个概念和企业的应用又基本相似。另外我们在总结我们协同软件的核心技术的时候,总结出了三大协同引擎,发现这三大引擎在个人市场里面也都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。也就是说纯粹研究个人市场的时候,很难有这样的高度,去研究整个技术体系。
  这三大引擎里面,第一个我们提出一个虚拟商用互联网。其实就相当一个网上网。它把现有的所有的网络形态统一起来,能够让一个用户在任何情况下,只要连上网络,就可以工作,不管是局域网,还是互联网,不管中间有多少种防火墙,不管宽带还是窄带,都能直接使用。我们要保证在这样的情况可以互相寻址,互相能够有文本、文件、语音、视频的沟通。这个工作里面包含很多穿越防火墙的技术,包括对等网络的技术、包括语音视频的压缩。这些技术在个人市场领域是非常宝贵的。比如穿越防火墙,我们就立志要做一个穿越防火墙能力最强的一个产品。第二我们很重视文件传输,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文件的传输都是最快的。其实这些都是基于我们第一个协同引擎的技术。第二引擎比较专业了,叫做反转C/S结构,以前的应用基本都是C/S结构,比如有什么应用,先有服务器,所有客户端,不管用软件还是浏览器,都是先要连接到服务器上面,然后才开始应用。如果要有新的应用,必须连到另一台服务器上。它是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应用。这种结构就会造成数据孤岛。每一个或者一组服务器就是一个孤岛。后来所谓消除孤岛的方法就是在岛和岛之间搭桥、摆渡。这样在数据少的时候还好办,一多就全乱套。所以后来提出的反转C/S结构,就是把原来的概念彻底推翻。改成以客户端为中心,每一个客户端都是一个smart
client。每一个客户端就是一个神经元,这个神经元可以独立工作,也可以相互联网工作。它只要碰到谁只要有必要工作,它可以通过互联网,通过我们第一个技术,一组网,就可以工作。在组网的时候,可以引入一定的服务节点,这个服务节点就等于把原来的服务器拆散成一个个节点,当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被客户端征用。这个模式跟最早微软提的.NET,IBM提出的网格都完全一直。我们就是用了更加简便的方法去实施了。当时我跟INTEL提起这个技术的时候,不知道要用什么词,当时INTEL的一个高管就说,我们正在研究reversed-client/server,我觉得这个词挺好。这样一来,我们就是提倡一种智能化客户端,以客户端为中心。这个在个人市场里面相当重要。根据这样一种模式,我们就更加强调客户端,把客户端的重要性提升了。这个模式在01/02年的时候是比较反潮流的,那个时候都才说B/S,都在用浏览器,都在说瘦客户端。那我也不是说胖客户端,我只是说智能化客户端。当时是反潮流的。但后来,尤其去年开始,IBM在推它的workplace的时候,直接就说fat
client,更离谱了。我觉得fat
client不好,还是叫智能化客户端。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引擎。
  还有第三个,我们推出的活页夹模式。所谓活页夹模式,是针对企业的应用方案,我作个比方。企业的一个应用方案,就像是发给大家的一个工作本。大公司请一个广告 公司,给自己定制,开头有董事长的寄言,后面有公司的日程,通讯录。这个册子做得很漂亮,送给大家。这个定制表面看不错,但是有几个问题,首先是成本太高,然后呢周期很长。尤其是一个企业如果本身变化很快的话,等广告 公司把册子做出来的时候,很多日程已经不适用了,可能董事长都换掉了。那么第一页就要撕掉。这个我觉得是大公司模式。第二种是小公司模式。小公司没有时间和资本去定制,就只好到市场上买现成的。东一本西一本。买完了放到一起,结果哪个都不好用。但是没办法啊没有钱,只好凑合用一下。当时我提出一个活页夹概念,就是在这两个模式上我们走第三条道路,突破这些限制。我觉得中小企业就适合用活页夹,一个夹子是通用的,有了这个夹子之后你可以自由去选择各种不同的活页,以活页组成自己的方案。这个模式有几个好处,站在客户的角度,每一个方案都是定制的,而且时间和成本都是最低的。而且是最与时俱进的。有什么过时的东西,直接打开扔掉就可以了。本来我是做销售的,现在要去市场部了,只要把原来关于销售的东西拿掉,放进市场部的东西就可以了。这个对厂家也有好处,比如我这个公司比较擅长做日程表,那我就把日程表做好,封皮啊其它报表不需要我做。做好之后往渠道里一放,渠道就会帮我销售。对渠道也有利,卖了之后顾客会源源不断,我卖了一个夹子,顾客就会不断来买活页。所以这个模式其实就是个产业链。我们原来是针对企业的,现在我们把这三个引擎用在个人市场,觉得如鱼得水,觉得真是一个重要的模式。这个模式第一把网络适用性扩大,第二可以自然形成个人门户,第三活页夹模式一下就变成一个开放的联盟和平台。可以和各个企业作联合。所以我们研究的这些技术,在个人市场里面完全可以发扬光大。
  前面这几个分析都是从我们自身来分析,接下来再做一个分析。去年WEB2.0吹得很猛,我们也开始注意这个网络新生代。在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。就是部分大于全部。比如百度只做搜索,那么它的市值是新浪的二到三倍。新浪是什么都做,二十多个频道。其中一个频道叫爱问,和百度是一样的东西。搜狐也是什么都做,携程只做旅游,携程的市值也比搜狐高。还有盛大,只做游戏。所以说部分大于全部。由于市场成熟了,这个行业需要重新洗牌。所以新浪的市值从原来的老大,到了五六名以后。第二个现象,从去年QQ年初的股票大跌开始,当时是因为中移动的短信政策变化,当时已经看出一个苗头,当时我在广州随口说了两句,后来就被当地媒体头版头条报了出来。其实我就是说,现在的门户全靠短信支撑,非常危险。因为供应商只有一个来源。这个时候只要出现纷争,只要修改相关政策,就非常危险。结果当时中移动一改变政策,腾讯股票就大跌。然后接下来腾讯也做了比较正确的事情,就是迅速淡化对SP的一来,用的做法就是扩张。所以QQ一年以来,开始做游戏、做博客、做新闻,什么都做。从现在看来这些还都做得相当成功。比如游戏,一年里面就超过了别人三年到五年的成果。这个成功就引起了连锁反应,就是大家都开始重视客户端,都觉得必须占领客户端。在以前大集中时代大家都去做网站,觉得客户端太难做,不重视。现在忽然发现太重要了。这里有些人是为了分一杯羹,有的是保卫战,必须有一个客户端,来保证自己的客户不被抢走。但是虽然大家都意识到了客户端的重要性,但是从过去两三年的实践来看,客户端不好做。在市场上出现了几十家将近100家IM,网上也有一些开源的客户端,但是几乎没有成功的,所以大家也觉得不好做。为什么不好做,也是有很多说法。有一种最普遍的说法就是,先入为主的力量太强大了,我东西做得不比它差,但是结果推不开,因为他先入为主了,不是我的错。
  但是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,包括和从业人员分析的结果是,IM技术含量很高,看起来很简单,其实不是。就比如新浪做新闻,网页有什么难的?找个人两天也能做一个。但是你要把新闻真要做到新浪新闻的水平,是很难的。IM也是这样。要做个样子很容易,但是你真的要在核心部分,比如穿越防火墙,跟各个软件兼容,还有各种问题,都要做完善,不容易。第二个,客户端产品,用户体验是很重要的,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成败。马化腾最大的好处,由于别人对客户端软件的忽视,他赢得了七、八年的时间把QQ的细节几乎做到了完美,用户提什么要求就改什么,才做到现在这样。我自己用过二十几个IM软件,从MSN到POPO啊SKYPE啊UC啊GTALK等等,用完之后,得出的结论就是,先入为主是肯定有的,但我认为这不是决定因素。决定因素还是在于细节。所有挑战QQ的产品,都没有在整体细节上做到接近QQ的程度。每一家都有一种投机取巧的心态,就是我做出一种特色的功能,吸引用户。比如SKYPE的语音,POPO的免费短信,UC是视频聊天。每家都有一两个特别鲜艳的点。但是除了特点之外都非常弱。最后就验证了所谓的木桶理论。就是说成熟的市场,每一个功能都相当于木桶的一条。有一个高高的条可以把用户吸引过来,但是能留住多少用户取决于最短的一块。所以有可能用户觉得这个免费短信挺好用的,所以只发短信的时候用一下,其他就不用了,这个语音聊天好,就语音的时候用一下,其它我就不用了。马化腾一看,你做木桶我也做木桶,你木桶做成勺子了,这块木板不错,他把棍子一抄,往自己这里一装。所以所有的投机取巧做特色功能的人都是给马化腾做贡献。
  我这里要讲的就是第一,IM太难做,第二,IM又很重要。但是怎么办,就坐以待毙吗?大家肯定都不甘心。这种情况下,我觉得正好,我们积累了技术,又从我们自己战略的发展又正好延伸到了个人,那我们为什么不把以前的这些积累,做一个改造,其实是延伸,就推一个面向个人市场的个人协同平台。这就是我们做的TO
C。在那么多原因之后才要做的。
  后来这个协同平台在往市场上推的时候,就发现如果还是这样叫的话,大家都听不懂。所以我们就用了最直观的,就叫IM。但是我和别的IM要区分出来,就提了IM2.0的概念。我们最基础的功能的确就是个IM,但是在此之外,我们会有许多协同的方案会整合进来。我们强调两个,第一作为一个IM产品,我们要求它的基础是最扎实的。就是一个木桶,每个木条都要保证一定的高度。第二,这个产品利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三大核心技术,最突出的就是活页夹,我们的产品一定是开放的。就是说我到了个人市场的山头,我也不会往山头上做,我们就在山腰这儿,山头上就交给合作伙伴。这就是从商业模式上会和其它IM产品有本质的不同,就是开放。第三,在整个技术里面,有一个很关键,就是用新的技术降低维护和运营的成本。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很多P2P技术。把这些技术用到了个人市场的时候,我们发现就有一个鱼翅当粉丝买的问题。什么意思呢,如果鱼翅当粉丝卖的时候,那么卖鱼翅的卖粉丝的都卖不掉了。但我如何做到这一点,一种可能,我们先拿一笔钱,恶性竞争,把其余对手都打掉了,以后再想办法从别的地方赚钱。这种方式肯定是高风险的,而且我觉得是不道德的。另外一种可能,发明一种新的技术,你鱼翅的成本价,就是和别人粉丝的价格就一样了,这个时候鱼翅当粉丝卖,就还是赚钱的。在LAVALAVA里面我们就发现了这点。由于我们的一些技术,使得我们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。当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我们就有可能采取一种极低价格甚至免费的方式。所以在成本结构和收费模式方面,也会和业内其它不一样。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是LAVALAVA的特色。我们这个计划从去年年初开始酝酿,去年年中开始正是启动。后来把很多做企业协同软件的队伍都合并进来。去年6、7月份有了第一个测试版,但是一直没有做大规模宣传。到今年 www.163164.com 6月份,我们公开发布的第七版BETA7。内部的build号就到了799。在一年时间里面我们搜集了3000多个修改意见,现在改好了2000个,还有1000个在排队。整个产品已经进步很大了。这个过程中修改了很多都是细节。在6月份上线试运行。其实我们还是保守一点,还是BETA的思路,后来证明还是对的。因为刚上线的时候,来的人特别多。各种因素,包括BUG,包括人多,也包括某些迹象说明有恶意攻击,所以后来一段时间我们再继续磨合,不断升级。我们有一个修订版,原来定在这个月末,现在估计在下个月初会发行。会增加几个比较重要的功能。另外也完善我们合作伙伴的计划。现在已经签了30多家合作伙伴,我们计划一个月之内全部上线。这样我们的产品就趋于成熟了。

址163164.cn 微信1631640 QQ3149886

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